全面、审势、求实——中特实验班新生研讨课
发布时间:2021-01-18作者:王甜甜;编辑:王藜颖受经济学院和拔尖基地邀请,政治经济学教研室陈享光教授为20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从10月27日开始,于每周二晚举行一次,连续六周。陈享光教授以其深博的学识和激情的讲述,向同学们传递知识、传递信念、传递作为经济学人应当具有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眼光和思维,并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12月1日晚,中特班最后一次新生研讨课结束,大家纷纷以饱含思想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陈老师说:立足中国现实,坚持问题导向
1.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从小就没听说过课后作业是什么,经常停课劳动、闹革命去了,但也普遍有进厂实践的经验。你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体系是不同的,也因此能干出不同的成就来。
2.新生研讨课是干什么的呢?我希望给你们今后经济学的学习提点建议:不要空谈大道理,要具体地考察,哪怕解决一个小问题,也是对这个社会有一点贡献。
3.亚当·斯密不只写了《国富论》,他还写了《道德情操论》。有些人只片面地读了一些就下定结论,还奉为圭臬,说亚当·斯密说了人就是自私的。你也要看到他讲求社会道德、讲求利他的另一面啊!
4.我们很多人片面地从GDP角度思考问题,但是,经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早在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就提出了“富国”、“裕民”、“强兵”的目标,这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割裂的。
5.你不能光揪着别人几十年前的结论去说你有什么漏洞,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不断完善的。我们也要去关注一下别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遇到问题,在构想自己理论的时候,也要多看看别人,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他们的办法适合我们,我们就借鉴过来用,不适合我们,我们就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正创新。
6.“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研究经济问题时,要审时度势,把握规律和趋势特别重要。
7.为什么我们的消费(内需)提不上去?有些人就简单的想,是因为人民收入不够,那就提高分配时工资占比,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企业收入下降了,它拿什么去投入再生产,下次又拿什么去发工资呢?我们的顾虑太多了,教育、医疗、住房,我们习惯性地为这些事由储存积蓄,自然会减少现期消费。为什么不能将教育这些公共服务做成免费的呢,这些顾虑难道应该成为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吗?不,我们应当通过制度性改革释放被压抑的需求。
8.为什么中国房价这么高?我们还有六亿月收入一千左右的国民,炒房价的肯定不是这六亿人。像德国,住房购买和所有是严格控制的,房子不是拿来炒的,是拿来住的。超出限制的部分需要缴纳高额税。你想低价买高价卖,对不起,这是违法的。我们那代人,分房子的时候可能一家就分个十几平米,现在的人,十几平米你敢说自己有房子?这其中,包括婚姻在内的社会思维因素在起作用。
(二)奥斯特罗姆 &诺斯
新生研讨课上,陈享光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两位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运用实证方法结合理论分析,避免极端化思维。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即无法阻止人们使用该资源,但一个人的使用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当机会主义盛行时,每个人的理性决策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传统的解决方案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建立所涉及资源的私有产权,即将其变为私人物品,美国的很多“风景”,如池塘、林地等都是可以私有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当由政府加以管控(即强权控制、利维坦)。奥斯特罗姆则提出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新选择,即自主组织理论,以民间协会等方式协调私人和公共问题。
陈老师举出了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制度设计不合理的例子激发我们的思考,如市区白天停车问题、湖区省界划分引起殴斗纠纷问题、江河上游污染下游受害的流域内联合治理问题等。
2.道格拉斯·诺思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具有一定可移植性:许多法律条文完全可以在法典间照搬,但非正式制度往往因国而易。例如AA制与中国传统的请客争相结账,就是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制度体现;和灵活变动雇佣关系的美国相比,日本雇员普遍是终身雇佣的。我们现在一提起终身雇佣就说它如何不好,不利于激发危机感竞争性。但这是有其文化背景的,日本算是小国寡民,特别重视发挥集体的力量,日本的企业也是一样,注重培养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而解雇的过程,往往必须顾全员工的面子,是较为漫长的。我们在理解、评价和参与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差异,考虑到国情基础的影响。
陈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规范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涉及公正性评价问题。以婆媳关系为例,它是一种伦理道德,不涉及孰是孰非的判断。对公正性的评价,有利于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注重制度构建对促进经济增长和驱动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作用,诺思认为,中国特色制度的经济影响甚至超过了其政治影响。诺思的理论弥补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但将制度的作用提高到不合理、绝对化的程度,对此,我们应审慎考量。
(三)我们说:感触良多,收获满满
新生研讨课,变换的是主题,不变的是可从语言中窥见的品格。陈享光先生所展现出的无比的学术热情与坚定求实的批判精神实,是对我等初攀书山的“经济学新生”的巨大教育。
——陈清媛
新生研讨课重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讲解。特别是分析资本的积累,批判了部分脱离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经济理论,揭示他们为资本家辩护的本质。让初学经济学的同学形成了基本观念。
——周新祁
符合形式逻辑不等于符合历史和事实逻辑,不能只看到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还要看到人性中蕴含的道德和利他。从对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的审视,到对《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相辅相承的认知,获益匪浅。
——王甜甜
新生研讨课进行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陈享光老师所描述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穷导致与恶化贫穷,因果相伴,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也激发了哲学的思考。
——阮铭珏
在研讨课上,陈享光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有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相关内容以及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国家要想摆脱贫穷,应有效平衡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关系,积极完善供给侧结构,推动改革和发展。
——邱夏仪
作为中国的学者,坚守正确研究方向十分重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充分的阅读与理解的人,才真正有发言权。人的知识如同一个大圆,内在越多,与未知接触越多,才越能明白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谦卑,实现真正的提升。
——甘景旭
符合形式逻辑的就一定对吗?陈享光教授的第一次研讨课上的发问依然震撼着我。我们真正去检验一个理论的时候,因导果并非就一定是对的,符合形式逻辑的理论,它还一定需要符合辩证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李健民
一方面,老师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的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让我对中国的经济有了更系统的理解;另一方面,从老教授身上更能体会与领悟学以致用,将为国家作出贡献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
——孙大伟
新生研讨课上,我们与老师共同探讨了贫困陷阱以及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问题,探讨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形式逻辑的问题,以及反思防止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之际,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攻克新时代经济发展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必须更谨慎地制定经济政策,实事求是,深入民间,不空喊口号;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将“义”与“利”结合起来,构建起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向世界推广。
——董靖雯
我从未接触过以这样开放性的思维去了解经济,在新生研讨课上,陈老师用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们从生活中一个个随处可见的小问题入手,分析了经济学初学者易犯的常识性错误。经济学家不近人情吗?贫富差距该如何理性分析呢?贫困循环理论又是怎样产生的?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予我们更多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经济人”。
——张海鹰
陈享光教授在新生研讨课上为我们讲述经济的发展历史,重点关注了贫困国家问题及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到《道德情操论》,两者相辅相成,让我们感受到经济学先人的智慧;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我们指明经济学习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富国裕民的目标指引下,我们面对实际看中国经济发展,从国企等微观经济主体到宏观规划,不仅停留在个人富裕的层面,更是为国家与社会服务思考未来的道路。
——张彦丹
陈享光教授讲授的新生研讨课,令我受益匪浅。不论是举国体制,还是现实经济问题中复杂而多面的人,不论是国家贫困与富裕之谜,还是小生产主导形式的变革,都使我逐渐打开学习经济的大门。
——郑棱匀
陈享光教授的课堂,使我们对学习经济学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初入大学,面对经济学专业,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对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深入分析,再到聚焦国家改革发展,思考很多,收获颇丰。
——王菲
陈享光教授在新生研讨课上为我们讲述经济的发展历史,重点关注了贫困国家问题及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到《道德情操论》,老教授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陈老师便由内而外地透露出对经济学的衷心热爱和深刻理解,给了我们新生难忘又深刻的一课。
——范思源
记得某一节课上讲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在抽丝剥茧的分析后,享光爷爷说现实问题不是形式逻辑的推理,学经济学要思考实际问题,“好好地提问”。希望这能指导我今后的经济学学习,时刻将所学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变化联系起来。
——何佶轩
陈先生的讲课,既有资深学者的理性思辨,又有演讲大家的激情昂扬。他以独特的理解、深刻的智慧,结合西方经济研究成果与中国智慧为我们讲解制度、规则与贫富,传达他对《国富论》等经典著作的理解。他对理论经济热忱严谨的态度感染了我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经济学的大门。
——周子洵
陈老师的第一节新生研讨课别开生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给我们先介绍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经济人“利己”的假定,又介绍了其《道德情操论》中“同情、利他”的假定;两个看似矛盾的假定实则构成了人性的丰富性,引人深思;如果“看不见的手”的背后包含的只有纯粹的利己,则难以解释人类追求正义等行为;相反地,只有其背后同时包含了利他之心,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兴旺发达才得以实现。
——余蕊宇
新生研讨课结束了,怎么说呢,陈享光老师不愧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专家。相较于经济学家的主流自由化思潮,他的视角更中国化、更平民化,自然也就更入木三分。陈享光老师的课很有感染力,不会局限于PPT或预备的课程,而是信马由缰,让人在不经意间体会到那种强烈的忧国忧民与爱国热情。 ——符晋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记得第一堂课上陈老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使命的批判质疑:不是人为经济服务,而是经济为人服务——人不只是生产要素。有时看到陈老师语至动情处眼中闪烁的莹光,我知道,这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反思、呼告与呐喊。“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孟庆伍
短短几节新生研讨课很快上完了,但是陈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十分投入地为我们分析“经济学是什么”的问题,对现代的中国经济提出了很多深刻而中肯的观点,让我看见了经济学的更多可能,还鼓励我们勤奋学习,勇攀学术的高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老师关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解析与思考,老师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我们不仅体会到经济学里的人文关怀,更体会到“经国济民”的情怀。希望我们都能在陈老师的鼓励下,为了祖国的发展努力学习,不荒废四年的宝贵时光。
——王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