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为了科学培养同学们从事调查研究的能力,全面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于2021年4-5月举办“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讲座邀请到了国内顶尖大学社会学、经济学专业的知名学者,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主讲人将结合他们从事调查研究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专业知识,引领同学们展开高水平的学术思考。讲座共七场,内容包括:如何将调研主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田野工作兼具科学与艺术的二重性、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及其运用、卡车司机群体的组织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拓展、中国土地问题的案例研究方法、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等。

第一讲:观察与发现的开始

北京大学 张静教授

时间:2021年4月7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521 442 826

内容:针对进入研究的一个普遍困难——如何将研究主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讲座以实际调研为案例,讨论如下内容: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型提问的针对指向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性水平,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文化对提问有何限定,等等。

主讲人: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社会学)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著有《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清华社会科学》、《社会》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二讲: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清华大学 应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14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269 389 237

内容: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田野工作具有很强的手工性”,因此围绕田野工作的科学性问题而屡起争议。主讲人将根据自己多年的田野工作经验,尤其是通过展示《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研究与写作过程,对田野工作处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二重性进行阐释。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里,我们不仅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而且需要“田野工作的想象力”。

主讲人: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双聘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出版《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法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三讲: 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与农村研究

北京大学 周飞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21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122 978 252

内容:介绍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的案例,以作者扶贫研究的经历,来展示社会学方法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想象力。

主讲人: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政府行为、农村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出版《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清华社会科学》、《学海》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四讲:虚拟团结:卡车司机的组织化研究

清华大学 沈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28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220 358 853

内容:2014年前后,在公路货运业的3000万卡车司机群体中涌动起组织化大潮,卡车司机们创造了多种自组织形态。主讲人在对卡车司机工作和生活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着重探讨他们的组织化机制、过程及所形成的“团结文化”。原子化、高流动和高风险的劳动过程、残酷竞争的货运市场和现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之处,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团结需求,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则为他们的联合与组织提供了技术条件。卡车司机以“虚拟团结”为特征的组织化过程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劳工群体的面貌,并对公路货运业发挥重要的影响。

主讲人: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任教授,长期从事劳工社会学研究,著有《市场、阶级和社会》、《中国卡车司机调查》三册(合著)等。在《Current Sociology、《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第五讲:从调查研究到实践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拓展

中国农业大学 李小云教授

时间:2021年512(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794 822 011

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直都处于社会哲学与实证主义的二元范式中。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一直将社会作为“第二自然”,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基于调查研究形成的实证研究,民族志研究统治了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的认识。行动研究虽然突破了主客体的界限,但是对于社会的“生命性”依然盲视。实践社会科学方法探索研究者和社会的双重能动性,力图从方法论的角度突破传统范式,探索如何更真实地呈现社会过程的动态变化。

主讲人: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发展、发展援助、农村发展、贫困、公益等,出版《南南合作:中国的实践与贡献》等多部著作,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国际经济评论》、《中国农村经济》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第六讲:案例研究方法:理解和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 张清勇副教授

时间:2021年519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751 314 466

内容: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探索因果机制、发展理论以及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的相对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采用。主讲人将结合学习、应用和讲授案例研究方法的经历,分享对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解以及将之应用于中国土地问题研究的一些发现。

主讲人:张清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和土地政策,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国农地转用开发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等专著。

第七讲: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 刘守英教授

时间:2021年5月26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816 611 482

内容: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每遇重大转折,经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都会出现重大变革,以问题为导向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如何基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以及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学的重大任务和使命。本次讲座将剖析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两种范式在中国的命运与困境,重点阐述中国经济学发展中两大理论繁荣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论证以问题为导向是科学的方法,提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以中国典型事实和经验为基础的一般化理论,解决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主讲人: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中央政治局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等多部专著,在《管理世界》、《学术月刊》、《中国农村经济》、《Citie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2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入选首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含两个实验班: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和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于2003年成立,作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得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创办于2020年,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以“中国特色经济学”命名的实验班,该专业方向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一流高端理论人才和建设人才,堪称中国一流理论和建设人才培养第一班、21世纪的“黄埔一期”。

 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先进分析工具,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经济学后备人才,最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创办宗旨是整合校内外最好的经济学教学资源,运用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后备,同时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宗旨,以“一论二史、史论结合”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的宗旨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全面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回应,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懂理论、懂历史、会方法的新型理论经济学人才。“一论二史、史论结合”的特色是指人才培养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具备史论结合的能力。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由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构成,在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业之后,将以硕博连读的方式在本校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专业继续接受培养。

培养模式

选拔优质生源,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1. 优中选优,二次选拔,保证确有学术志趣的高质量生源。2.依托优势学科,采用单独培养方案实行跨学科培养,努力造就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人才。3.核心课程小班教学,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模式。4.实行导师制,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5.坚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问题。6.不断完善学生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准书院制”,增强学生归属感。7.因材施教,实施学业跟踪分析,开发学生潜力和优势。8.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动态考核,完善退出机制,充分利用本研衔接模式。

培养特色

NO.1 //

依托理论经济学一流学科,实行跨学科培养,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NO.2 //

建立顶尖教学团队,每个团队由大师引领,实行全员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核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通过研讨性课程、前沿课程,实现学生与导师的密切接触,进行个性化培养。

NO.3 //

实行书院制模式,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组织共同参加的研究性学习、集体实践、学术讲座、拔尖学生论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学习生活社区。

NO.4 //

通过科教融合,完成学生的科研训练;通过实践考察和国情调研,鼓励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经济问题。

NO.5 //

通过吸引国际大师来校授课,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资助学生出国交换学习、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

特色课程设置体系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拥有全国第一的经济学与精干的理工科。依托这样的优势学科,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的课程设计紧跟国际前沿,突出中国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班课程体系。课程涵盖经济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两大部分。其中经济学课程分为四大模块: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两史类课程。除了必要的核心课程外,增大选修课比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即进入该领域的研究。数学类课程参考数学学院培养方案,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列为必修课,其他按照兴趣打包成方向课。重点课程及学分设置情况如下:

03bb2fac21a8333a1d6e4c5c8424cf0a (1).jpg

国际化建设

英文课程建设及海外教授短期课程

为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接受经济学前沿知识,实验班在培养方案中保证2-3门核心课程英文授课外,邀请众多国外一流大学的访问学者为实验班进行短期授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各领域前沿课程,教师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流大学。

交流互访

中国人民大学与国际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本科生主要的交换学校有: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科隆大学、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学生将在交换学习期间,选修对方经济学课程,转换为本校学分给予认定。

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实验班培养强调专业学习与创新研究并进,注重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中,前沿课的设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国际前沿文献,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课程外,导师制及课题小组,将指导学生早进课题,早接触科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观点碰撞。 实验班强调认知社会、理解社会的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关注中国现实,研究重大经济问题。学院与贵州省湄潭县、四川省泸县,重庆市九龙坡区、安徽省小岗村、河北省张家口市、广东省温氏集团等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经济学院双一流建设基地。拔尖项目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参与国情调研计划,走进农村、企业、政府进行社会实践。学院还定期邀请国内相关部门、行业的领导和资深人士来学院开设国情与国际形势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前沿局势与重大问题,系统了解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