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文献研讨之行为组

发布时间:2021-01-17作者:马光琳;编辑:邓扬义     

文献研讨之行为组

指导老师:陆方文

文献:Cappelen, Alexander, John List, Anya Samek, and Bertil Tungodden. 2020. The Effect of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on Soci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8(5).


幼儿教育对儿童社会偏好的因果影响

道德观和社会偏好的差异会影响个人决策行为,甚至影响到经济产出与政治构建然而,大量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着眼于“学前教育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技巧上的重要作用”,没有从社会偏好的角度探究其因果机制。本文结合了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利用了Fryer,LevittaLisa在2015年实施的教育干预实验——3-4岁的学前儿童被随机分成了三组:全日制学前教育组、家庭教育组和对照组,并关注该干预的长期影响。在实验结束至少两年后,对同一批儿童(6-8岁)实施激励实验以显示其社会偏好。该研究对学前教育的设计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设计

实验一:幼儿教育干预实验

芝加哥高地的伊利诺斯州居住着大量黑人及西班牙裔人口,人均收入偏低(2010,17,546美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芝加哥高地幼儿中心项目 (CHECC) 于2010-2012年随机抽取该地区3-4岁的儿童,进行分组干预:

1)学前教育组(Preschool):对孩子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全日制学前教育,不对家长进行干预

2)家长干预组(Parent Academy):对家长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干预,激励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不对孩子进行直接干预

3)对照组(Control

为保障实验的参与率,进行了金钱激励,完成全部实验的家庭能够获得约7000美金的报酬,被随机分配到的孩子参加了81.5%的教学日,而被随机分配到Parent Academy的家长参加了69%的课程。


实验二:社会偏好实验

实验开始前,作者首先确保了子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及随机性,与芝加哥高地九年制学校合作,联络到了参加过幼儿教育干预的那批儿童(共302个被试,学前教育组84个、家长干预组89个、对照组129个),并对其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干预实验的结束时长进行了F检验,发现不同组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维持了子样本的平衡。

图片.png

被试参加了4个社会偏好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么充当利益共享者(stakeholder,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分配收益)、要么充当旁观者(spectator,给其他两方分配收益),共有296名孩子完成了四组实验。

在分配的过程中,有三个动机影响着儿童决策:利己主义、公平感和效率。为了分析实验结果,作者引入了如下效用函数:

图片.png

其中yi:孩子分配给自己的,mi:孩子认为应该公平保留的,xi:在给定孩子i的选择的情况下两个孩子的收入之和,max X:孩子的最具效率的解的情况下的收入之和的最大值,βi:公平相对于自身利益的权重,βi / αi:公平相对于效率的权重,mi:孩子的公平观。

在独裁者实验与效率实验中,假设孩子认为平分是公平的;而在功绩实验与运气实验中,由于人们对于功绩与运气造成的不平等是否公平的观点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两项实验中着重确定教育干预如何塑造儿童的公平观点。

①独裁者实验:参与者在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之后,被要求在完成同样任务的另一个孩子与自己之间分配共同获得的奖励——将10枚硬币分配给两个人并且没有再分配。这个实验使参与者面对自身利益和公平的权衡。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可以认为平分收入是公平的。因此,与此产生的差异将确定幼儿教育对公平相对于自身利益的权重的因果影响( βi )。

②效率实验(旁观者实验):参与者被要求为另外两个孩子做分配决定,即在给另外两个孩子每人两张贴纸和一人六张另一人一张这两个分配方案中做出选择。前者平等分配是公平的,而后者使两个孩子获得的总贴纸数量最大,更具有效率。这个实验使参与者面对效率和公平的权衡。体现在模型中,即当 βi / αi ≤ 1.4 时,说明对效率更为偏好。由此判断幼儿教育对公平与效率相对权重的因果影响。

③功绩实验(旁观者实验):参与者被告知在两个孩子中,表现较好的孩子将获得8张贴纸,而表现较差的孩子将获得两张贴纸。之后参与者被要求对桌子上的贴纸做最终分配。

④运气实验(旁观者实验):参与者被告知在两个孩子中,“幸运”的孩子将获得全部10张贴纸,而“不幸”的孩子没有贴纸。“幸运”与否由实验者在参与者面前掷硬币决定。之后参与者被要求对桌子上的贴纸做最终分配。

以上两个实验排除了私利和效率的影响,因此,这个模型意味着参与者执行他们所认为的公平分配,也就是说功绩或运气实验中的处理差异将确定幼儿教育对儿童公平观的因果影响:平均主义、精英主义和自由主义。


二、实验结果

1、图一是四个实验得出的结果。

第一个表是“独裁者”组,也就是参与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结果是有67%的人选择了五五开的分配,有7%的人选择了占有全部的硬币,几乎没有人会把超过半数的硬币分给另一个人,基本都是选择自己占一半或者更多。

第二个表是“效率实验”组,参与者作为旁观者,结果是49%的参与者选择有效但不公平的分配,而51%的参与者选择低效但公平的分配。

第三个表是“运气实验”组,观察到的结果是49%的参与者选择了公平的平均分配,而有10%左右的参与者选择保持原有的分配不变,其余大部分选择兼顾运气和公平的因素。

第四个表是“表现实验”组,得到的结果是47%的参与者选择了公平的平均分配,20%左右的参与者选择保持原有的分配不变,一部分人选择兼顾公平和表现,还有一少部分人选择更加注重表现来分配。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后两个表中,很少有参与者会给初始收入较低的孩子更多的贴纸,这为反对参与者的随机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图片.png

2、根据两个孩子拥有单位的差的绝对值除以总数量得到的参数构成的表A3我们可以观察到各实验实施的不平等存在显著正相关,“表现实验”和“运气实验”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与个体在这些选择中以公平观点为特征是一致的。同时,在“独裁者”组实验和三个旁观者实验中的不平等程度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因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是选择行为和处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图2总结了四个实验中按处理状态划分的平均措施差异,表3给出了相应的回归分析。它们提供了三个主要结果:

第一,从图2的左上方我们观察到没有证据表明幼儿教育干预会影响孩子的自私,在“独裁者”组中,学前班组和家长学院组的孩子与对照组孩子在自私程度上没有差异。

第二,从图2的右上方的“效率实验”组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的孩子相比,家长学院组的孩子明显更倾向于选择有效但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因此不平等程度比对照组高50%。另一方面,学前班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并无差异。所以经过对比,我们发现家长学院组比学前班组更倾向于选择有效的分配。

第三,通过图2下面两个图,我们观察到学前班组孩子比对照组的孩子更加注重平等,在“运气实验”中,学前班孩子实施的不平等比对照组的孩子少33%,而在“表现实验”中,学前班孩子实施的不平等比对照组的孩子少21%。相反,我们发现很少有证据表明家长学院会影响孩子的公平观点,家长学院的孩子在“运气实验”上的不平等略低于对照组,在“表现实验”上的不平等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学前班组的孩子比家长学院组的孩子更注重平等。

图片.png4fd19ac36eda4c3e89e9fbc47ce08a69.png

3、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干预如何影响儿童的公平观,我们研究文献中三种最突出的公平类型的份额:平均主义、精英主义和自由主义。图3根据处理提供了分类的概述。我们观察到,与对照组的孩子和家长学院的孩子相比,学前班组的孩子中平等主义者的比例要大得多,且与学前班组相比,家长学院组的孩子中也有更大比例的精英主义,但他们的差异在统计学上都不显著。且与家长学院组相比,学前班组中平等主义的比例大幅增加。所以最终我们发现家长学院计划使孩子更注重效率,而学前班计划使孩子们在分配选择上更注重平等。

图片.png

三、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早期儿童教育在孩子参加项目数年后会对他们的社会偏好产生影响。我们也发现儿童干预的内容很重要:家长学院使儿童更有效率,而学龄前使儿童更平等。就平等主义效应而言,两种教育干预措施之间的差异尤其显著,我们发现,与家长学院组相比,学前组中平等主义的比例大幅增加。

这意味着对社会偏好的规范视角应该是任何讨论此类制度的最佳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证结果也提醒我们战略性地利用教育机构来塑造人们偏好的可能性。

研究没有发现早期儿童教育项目对自私的任何影响,而Kosse等人证明随机分配到一个儿童辅导计划对年龄较大的儿童(7岁)的亲社会水平有积极的因果影响。这表明,儿童时期的干预对儿童社会偏好的发展有影响。更广泛地说,接受的制度的差异会导致社会偏好的持久差异,一个社会中的教育机构对于社会偏好的文化传播是重要的,孩子的早期教育机构的程度会影响个体的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