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拔尖基地2020-2021秋季学期读书会系列报道——孙睿老师组

发布时间:2021-04-06作者:杨宇光;编辑:邓扬义     

“读书万卷始通神”

指导老师:孙睿

阅读书目: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研究生助教:杨宇光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经济学院实验班读书会经济史组由来自经济学数学实验班和中特经实验班的10位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孙睿老师。本组选择的书目为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18日的第一次读书会上,孙睿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以及大家在阅读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80年代初,这本书适应了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下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考,曾经在大学生当中风靡一时。在今天,尽管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孙睿老师考虑到参加读书会的实验班同学目前仍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初期阶段,因此专门选择了一本涵盖面更广,更具有思想性的书作为阅读的对象,让同学们在进入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前,对和中国现实问题有着深刻联系的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一定的了解。

二、展示环节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阅读和讨论,在1221日的展示环节当中,全体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展示了对于李泽厚先生著作的理解。首先进行展示的是甘景旭和周子洵同学,他们以《尚古以维新——以早期儒家为例》为题,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兴起和孔子所在时代的联系,认为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和“尚古实际上并不是对于旧时代文化的盲目崇尚和模仿,而是为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下提出革新的道路。孔门儒学创造“仁学思想”中维新的部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从长远来看同解放、平等的历史趋势相符。孔子的“尚古维新”思想深远影响后世的众多改革,如王莽改制和康梁变法。

992a25ec61fe4ca88f098db34d0dc4d3.png

巩一祎、石东晓和陈奕瑾三位同学将展示重点放在了荀子的思想上,探讨了荀子思想和主流的孔孟儒家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他们认为,在朴素的“民本”和“行仁政等问题上,荀子毫无疑问是和主流的儒家学说相一致的。但在“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些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让荀子更看重用兵、刑罚这些外在的政治和社会规范的作用,从他的思想当中,也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法家思想的源流和后世中国集权专制国家的起源。

董靖雯、张彦丹、王菲同学对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冷落的墨家学说进行了分析。她们认为,墨家作为小生产者、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一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诸家的对于劳动生产领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强调对下层人才的选拔,打断贵族阶层对于政治权利的垄断。墨子“节欲”的思想理念和其代表的阶级也是相契合的。虽然墨家思想最终淡化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其内在的对于平等的追求在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延续了下来。在墨子的思想当中,一方面具有小生产者眼界狭隘所带来的空想性,另一方面对于人格神的推崇也体现了小生产者的保守特征。

02931c50011c461eb00abb36308edf93.png

刘亚林同学则着重探讨了法家思想,重点谈到了法家思想所具有的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明确而严格的法律体系在客观上可能对普通人民确实有利,但另一方面,法家作为完全从统治者利益出发的学说,其本质上是要交给专制统治者“御下”的工具,彻底贯彻法家思想逻辑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暴政。因此,“法家和现代社会当中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后一位展示的王诗尧同学则从一个较为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传统社会专制政权的“外儒内法”的特征不鼓励普通人的个人价值表达,压缩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自我实现空间,因此道家和佛学在民间的流行事实上是对于政权的一种犬儒式的逃避。这种现象造成了和倡导“痛感”和“来世”的西方文化和“耻感”的日本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此世”的“乐感”。这并非是所谓抽象的“民族性”所导致的,而是来自政治制度的塑造。

三、老师点评与总结

在同学们的读书会展示结束之后,孙睿老师对于同学们整体上的表现提出了表扬。她认为相较于大一的水平来说,同学们表现出的思考问题的热情和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可以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讨和发散研究。除此之外,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应该抱有更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探讨问题的过程本身有时比得出单一化的结果更为重要。

debbe064d1d548d7aa040d4a6f76169c.png

总体上来说,本次读书会进行良好,虽然由于大一学生的课程压力比较大,在提交读书笔记和进行展示的时间上出现了一定的延后,但同学们对待阅读和展示的态度很好,在讨论过程中比较积极,展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思考的角度缺乏立体性,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予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