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首页> 基地新闻>

讲座内容//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1-04-21作者:王菲;编辑:邓扬义     

2021年4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在明德主楼729如期进行,本场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双聘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应星教授,讲座主题是“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周文老师主持讲座,经济学院杜朝晖老师、齐昊老师,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全体同学,以及经济学院和其他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四十余人现场参加讲座,同时,来自多所高校的八百多名同学在线参与讲座。

3e4acaedf31c40618a83d5c72e54c518.png

应星教授首先阐释了社会学兼具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的双重特性,及两重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学在很长时期内主要强调经验和实证,费孝通先生对此进行了反思,主张重视社会学的人文性。社会学的双重特性需要一种介于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与写作就是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它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应教授结合其代表作《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创作过程,从田野与理论、微观与宏观、内与外、常与异、听与看、善与恶、事与理等角度,为大家深入剖析了田野工作处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二重性。

在谈到田野与理论的关系时,应教授认为,社会现象不是自在的,而是被呈现、被构建出来的,因此,理论对田野调查至关重要,理论决定了调查者在田野中能看到什么。我们再熟悉的事物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论指引,便很难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通过基本理论的训练,才能帮助调查者发现问题。田野工作需要的理论是指经典理论,而非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中层理论。然而,理论对田野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要带着概念或命题进入田野,调查者进入田野后,就要让理论消失,学会用土著的观点看事情,依靠理论的洞察力和经验的感受力在田野中发现概念和提炼理论。应教授所说的“土著研究”的方法,即完全投入参与到田野工作所在地的日常生活中,从吃穿住行等各方面悉心体察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世界,这一过程需要田野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经验感受力。应教授分享了他在讲述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时,如何将“踩线不越线”、“开口子”、“拔钉子”、“揭盖子”等特殊话语提炼为研究理论的。在田野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应教授对“家乡社会学”进行了反思,认为田野调查活动本身及其调查对象的确定都具有“过程-事件”和“关系-事件”的性质,“熟知并非真知”,同时,还应把历史维度带入田野。

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本质上是个案如何通向一般性的问题,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都是通过研究部分来理解总体的,都力图将个案引向一般性,但两者选取部分时所遵循的逻辑轨道是不同的。应教授指出,定量研究强调的是代表性,质性研究强调的是复杂性,然而,复杂性不等于典型性,不具有代表性,且经常是偶然的而非设计出来的。以定量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中的田野调查为例,前者遵循定量逻辑,一般通过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具有代表性,但相对单面;后者遵循质性逻辑,通常形式是个案研究,虽不具有代表性,但其拥有的复杂性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特征。复杂性往往隐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当代面临的问题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关联性;复杂性不同于典型性,很多语境下的“典型”只是榜样、先进的体现,不具有广泛性,所谓典型的最大特点是不典型;复杂性常与偶然性相关,田野工作更像在制作一件手工作品,每个人的田野可能是不一样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等待、不断试错的过程。

通过讲述自己如何创作《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应教授阐述了田野工作的“内与外”关系。进入田野通常面临一个二难困境,即田野调查“深入性”与“科学性”的矛盾,同时还要面临内与外,即自己人与外面人的差别。此外,田野调查者身份的特殊性使田野经历具有偶然性,因人而异。就“常与异”关系来说,应教授提出,要通过研究异常来理解常态,通过边缘来触碰中心,通过事变来理解日常。就“听与看”关系而言,应教授提出,要多带耳朵眼睛少张嘴,并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指出田野工作需要类似绘画创作的想象力,配合理论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论及“善与恶”关系时,应教授引用黑格尔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来表达处理对立问题的方法,主张不要盯住个人,而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找问题,关注那些让冲突双方都不舒服的事实。阐述“事与理”时,应教授强调要讲故事背后的理,理论关怀比叙述生动更重要,讲故事靠的是理论的力量,田野调查者要通过故事形式讲出“理”来。

2f735f14b2324dd09f7bd8f9c7940eb6.png

应教授最后指出,要警惕对唯方法论主义的迷恋。唯方法论主义是想千方百计寻找到社会研究的某种窍门或利器,似乎这种利器可以保证自己研究的科学性,其实不然,工具必须和问题联系在一起,正如韦伯所说:“只有通过阐明和解决实在的问题,科学才有基础,它的方法才能继续发展,相反,纯粹认识和方法论的思考决不会在这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应教授总结道,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限度的、有界限、有危险的,也惟其如此,才能显示出它真正的力量。田野想象力不是批量复制出来的,要靠文火慢炖才能修得,这是质性研究的困难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问答交流环节,现场同学纷纷提问,就自己进入田野遇到的各种困惑请教应教授,应教授一一给予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