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首页> 基地新闻>

讲座内容//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一讲

发布时间:2021-04-11作者:孟庆伍;编辑:王藜颖     

2021年4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成功开讲。首场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社会学)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张静教授,为同学们讲授如何通过提问将研究主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刘守英老师、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班主任齐昊老师、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全体同学,以及经济学院其他班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4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同时,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的上百名同学在线参与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项目主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周文老师主持。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选题背景、主题及焦点内容。她从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出发,比较了同学们在中学时期所接受的语文和语言训练,与大学阶段的研究和论证之间的差异,指出研究论证是一个提出有价值且有争议的问题并提供答案的过程,是在对研究主题进行纵向比较和历史回顾基础上的一种前行。作为研究者,如何面对田野、面对数据提问,是观察和发现的开始,是开启研究正确路径的关键。本次讲座的主题——“构建研究型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构思的。张教授把讲座分解为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型提问的针对指向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性水平、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等主题分点,提示同学们关注与思考。张教授的讲座主题对培养同学们树立问题导向的科研意识大有裨益。

4c934937b89f4833981ec2b604d63d45.png

黑格尔说“熟悉并不等于知道”,面对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发现不同的内容,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思维,高水平的思维取决于提问者的理论水平。张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为例,阐释了“解读”与“解释”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界定行为,是对事件特点和特征的理解,对研究者的理论要求相对较低,后者则是一个求知过程,涉及到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对研究者的理论要求相对较高,两个概念代表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水平。

张教授认为“提问是发现的开始”,没有提问,就没有指引论文行走的方向,再宏大篇幅的论文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文字堆砌;没有提问,也将无从谈起发现,无从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升华。研究者如果能够准确、清晰、科学地提出问题,其研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要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必须经历“捕捉事实、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将困惑和已有知识相联系”这些环环相扣的过程或步骤。需要具备“进入、敏锐、好奇、证明、关联”五种能力,“进入”即面对事实提问,“敏锐”即发现困惑,“好奇”即迫切希望知道答案,“证明”即组织支持结论的证据,“关联”即在现象和知识之间构造联系。张教授指出,研究者具备这些能力后,可能提出的问题包括经验问题、机制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等类型,其中,经验问题指向事实,询问发生了什么;机制问题指向联动关系,询问过程如何;理论问题指向因果,询问为何会如此;实践问题指向解决方案,询问怎么办。

在张教授看来,社会科学中常见的因果关系基本分为四类:适用于社会转型和历史事件研究的推动力因、适用于数据研究的变量因、适用于政策研究的干预力因、适用于逻辑关系研究的传动机制因。要追究因果关系,可采用如下三种基本提问形态:第一,某项事实的活动会出现什么结果?该提问形态可称为观察影响;第二,如果出现(或实施)了A,结果B会怎样?这一提问形态可称为假设(或干预)出现;第三,假如A不存在(没有发生),结果B会怎样?此提问形态可称为反事实比较。根据假设条件提问的反事实推论,是一种特有的反思性表达形式。

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有哪些特质?张教授认为,好问题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关联性、伸展性”,具体来说,好问题应该清晰简洁具体,小题大做;好问题应该有所指涉,包含未解的困惑;好问题应该联系事实与概念,有更新理论的潜力;好问题应该可分解、可加入新信息以便推进已有知识。既然问题有好与不好的差别,就必然涉及到如何选择问题,可以从价值、证据、机制、理论四个层面界定选择问题的标准,价值即问题是否重要,证据即问题是否提供新事实、新证据,机制即问题是否提供新机制、新联系,理论即问题是否提供新解释,推翻、补充或发展已有理论。

张教授继续分享了“类属抽象”的特殊案例一般化方法,探讨了观察角度与采用的理论工具不同对判断因果关系的影响,解释了困惑所具有的“违背常识、存在矛盾、机制不清、解释无力、论据更新”等普遍性质。从学理上阐述了没有用的制度为何存在、同一情况为何出现结果差异、理论推导与现实经验的差距因何存在、理论所依托的历史证据发生变化对理论的影响、因果联动的具体过程等。张教授还介绍了康德、休谟、密尔对因果的概念判定,包括因果是一种抽象而非简单的归纳,是寻找事物的共性而非特性,是时空毗连、持续顺序、恒定相关,总结了因果的探寻方法,包括比较潜在的原因,总体不同求一致,总体相同求差异等等,为本次讲座增添了一抹哲思色彩。

4409575de78b432c973ee388a2f9bda0.png

刘守英院长一直高度关注讲座情况,勉励同学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现场同学对张教授高水平的授课报以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部分同学仍然意犹未尽,就自己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继续向张教授请教,张教授耐心地与同学们讨论交流。线上参与讲座的同学也留言表示收获非常大,感谢张教授的精彩讲授和经济学院的精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