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拔尖基地举办“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1-03-31作者:经济学院;编辑:王藜颖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为了科学培养同学们从事调查研究的能力,全面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于2021年4-5月举办“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讲座邀请到了国内顶尖大学社会学、经济学专业的知名学者,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主讲人将结合他们从事调查研究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专业知识,引领同学们展开高水平的学术思考。讲座共七场,内容包括:如何将调研主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田野工作兼具科学与艺术的二重性、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及其运用、卡车司机群体的组织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拓展、中国土地问题的案例研究方法、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等。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第一讲 提问:观察与发现的开始
北京大学 张静教授
时间:2021年4月7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521 442 826
内容:针对进入研究的一个普遍困难——如何将研究主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讲座以实际调研为案例,讨论如下内容: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型提问的针对指向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性水平,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文化对提问有何限定,等等。
主讲人: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社会学)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著有《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清华社会科学》、《社会》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二讲: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清华大学 应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14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269 389 237
内容: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田野工作具有很强的“手工性”,因此围绕田野工作的科学性问题而屡起争议。主讲人将根据自己多年的田野工作经验,尤其是通过展示《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研究与写作过程,对田野工作处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二重性进行阐释。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里,我们不仅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而且需要“田野工作的想象力”。
主讲人: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双聘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出版《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法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三讲: 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与农村研究
北京大学 周飞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21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122 978 252
内容:介绍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的案例,以作者扶贫研究的经历,来展示社会学方法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想象力。
主讲人: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政府行为、农村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出版《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清华社会科学》、《学海》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四讲:虚拟团结:卡车司机的组织化研究
清华大学 沈原教授
时间:2021年4月28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220 358 853
内容:2014年前后,在公路货运业的3000万卡车司机群体中涌动起组织化大潮,卡车司机们创造了多种自组织形态。主讲人在对卡车司机工作和生活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着重探讨他们的组织化机制、过程及所形成的“团结文化”。原子化、高流动和高风险的劳动过程、残酷竞争的货运市场和现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之处,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团结需求,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则为他们的联合与组织提供了技术条件。卡车司机以“虚拟团结”为特征的组织化过程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劳工群体的面貌,并对公路货运业发挥重要的影响。
主讲人: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任教授,长期从事劳工社会学研究,著有《市场、阶级和社会》、《中国卡车司机调查》三册(合著)等。在Current Sociology、《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第五讲:从调查研究到实践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拓展
中国农业大学 李小云教授
时间:2021年5月12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794 822 011
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直都处于社会哲学与实证主义的二元范式中。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一直将社会作为“第二自然”,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基于调查研究形成的实证研究,民族志研究统治了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的认识。行动研究虽然突破了主客体的界限,但是对于社会的“生命性”依然盲视。实践社会科学方法探索研究者和社会的双重能动性,力图从方法论的角度突破传统范式,探索如何更真实地呈现社会过程的动态变化。
主讲人: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发展、发展援助、农村发展、贫困、公益等,出版《南南合作:中国的实践与贡献》等多部著作,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国际经济评论》、《中国农村经济》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第六讲:案例研究方法:理解和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 张清勇副教授
时间:2021年5月19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751 314 466
内容: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探索因果机制、发展理论以及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的相对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采用。主讲人将结合学习、应用和讲授案例研究方法的经历,分享对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解以及将之应用于中国土地问题研究的一些发现。
主讲人:张清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和土地政策,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国农地转用开发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等专著。
第七讲: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 刘守英教授
时间:2021年5月26日(周三)14:30—16:00
地点:明德主楼729会议室
腾讯会议号:816 611 482
内容: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每遇重大转折,经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都会出现重大变革,以问题为导向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如何基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以及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学的重大任务和使命。本次讲座将剖析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两种范式在中国的命运与困境,重点阐述中国经济学发展中两大理论繁荣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论证以问题为导向是科学的方法,提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以中国典型事实和经验为基础的一般化理论,解决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主讲人: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中央政治局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等多部专著,在《管理世界》、《学术月刊》、《中国农村经济》、Citie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