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究

首页> 教学与研究> 教学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总结

发布时间:2022-07-25作者:人大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2021-2022年春季学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齐昊副教授开设了面向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以下简称西马经)。自2015年起,齐昊老师曾多次开设本科阶段的西马经,但课程皆为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次西马经课程首次面向刚进入大学二年级的中特实验班开设。这些学生已经修完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政经基础课程,但尚未学习《资本论》等政经中级课程。在此阶段开设西马经,既保持了政经类课程的连续性,对学生的政经基础知识起到了整合提升的作用,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增强了政治经济学对学生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是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培养方案所体现的一个创新之处。

西马经总共有24名学生选课,其主体(20名)是20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学生。同时,这门课还吸引了来自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名高年级本科生旁听。选课学生主要的特点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热情,但其知识基础正在搭建之中,知识结构尚不完备。根据这一情况,齐老师对西马经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总体上,西马经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旨在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西马经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掌握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分析工具,使学生能够针对全球经济或中国经济的重要现实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西马经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西马经取消了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复杂的经验分析,而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突出经济思想史,让学生认识整个经济学的生态及西马经在生态中的位置,了解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二是突出经济史,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融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历史演变及大危机等重要历史事件,强调史论结合。三是突出方法论,以简单模型、图表讲授西马经的基础性分析工具,让学生领会政治经济学独特的方法论魅力,体验从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到前沿分析工具的思想传承。四是突出中国化,基于中国经济的历史与现实,引导学生对西马经的理论与工具进行创造性转化,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勇气与自觉。

西马经构建了授课主题、文献阅读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西马经课程采用主题式教学,夯实内容“硬核”,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为此,齐老师在原有丰富的课程内容中挑选了11个主题,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且适合学生的内容体系。主题包括:技术效率与成本效率、劳动过程、劳动榨取、借贷约束、劳动力再生产、资本竞争、非生产活动、利润挤压、资本循环、金融化、消费不足。每个主题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衔接,既能对照政经原理,又能联系中国现实问题,让学生每堂课都有“获得感”,并体会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穿透力。同时,我安排两次习题,不仅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而且通过设置一些探索性、研究性和富有挑战性的习题,推动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培养自主挖掘知识的能力。

针对大学生学习方式“高中化”、“教材依赖症”、文献阅读极为匮乏等问题,齐老师对每个主题都安排了阅读文献,要求学生阅读并在课上进行讨论。每个主题的文献篇幅在50-100页之间,文献以西马经领域经典文献的中文译本为主,辅之以我国研究者的综述类文献及少量英文版文献。同时,我在课程微信群中经常性发布财经类问题的深度报道与调查报告,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对照经验,获得启发,融会贯通。

根据教研室的安排,西马经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旨在摒弃“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齐昊老师在每堂课前提前一周布置阅读文献,并提出一个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每堂课用1/3到1/2时间针对文献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兼有理论和现实含义,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兴趣。例如,泰罗制的适用边界在哪里,996工作制为何存在,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可行吗,人力资本理论错在何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局限何在,平台经济如何加速了资本循环,等等。整个学期学生参与讨论次数平均为5.3次,其中最高为20次。88%的学生都参与了讨论,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来从未在课堂上发言,但在西马经课堂上也能做到主动参与讨论。

西马经课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进度安排不够紧凑,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仍有待提升,学生文献阅读的完成度不足。但总体上,本次开设的西马经课程是一次有益且有效的教学创新尝试,“翻转课堂”式教学基本达到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较为理想。课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