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生活

首页> 课余生活>

2020级中特班“倾听人大政治经济学的故事”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1-06-08作者:周新祁,邱夏仪,周子洵;编辑:王藜颖     

政治经济学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全国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了使同学们对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有亲身感受,拔尖基地专门邀请了顾学荣、杨达伟两位资深教授,为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讲授政治经济学学科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同学们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前往顾学荣教授家采访,另一组在学校聆听杨达伟教授讲解。

5月29日下午,一组同学登门拜访顾老师,受到顾老师的热情欢迎。顾老师从自己的个人生活和求学经历讲起,他1931年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家人辗转在湖南、成都等地逃难,九岁时考入重庆南开中学。顾老师介绍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一词中的“公”是指公德,一心为公;“能”是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为社会工作能力、自理能力等。顾老师高中时期,正逢国共内战,南开中学校园中,“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解放”的进步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学校里很多进步老师或是参加了地下党,或是加入民青、民联等外围组织。他们组织读书会,偷偷学习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以及《苏联的新面目》《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积极学习和宣传唯物主义观点。

顾老师于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经济系,经两次院系调整,最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顾老师形象地用“两条腿走路”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的师资情况。校园内,既有来自老解放区、原有大学的一批理论素养比较高、资历比较老的教师,也有聘请的苏联专家,两类专家学者同时进行课堂教学与学校建设。建校之初的中国人民大学,担负着培养理论、科研、宣传、师资人才的重任,这也是学校当时最大的特征。顾老师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顾老师回顾了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宋涛先生的经历。在河北安国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期间,宋涛先生亲自调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向周恩来总理和河北省委书记写信,说明大炼钢铁和“浮夸风”的种种弊端。在教学上,宋涛先生一向要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同时立足点要鲜明,兼顾西方经济学。顾老师解释说,基本功就是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著,这样治学才能不“飘”不“浮”。

IMG_7585.JPG

顾老师指出,经济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要看经济关系,看本质,不能只看现象。同时,也要进行理论创新,没有创新和发展,理论就是僵化的。他希望中特班的学生一定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同时,顾老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都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政治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对历史的关照,要有历史的功底,有历史的观念,不了解经济发展历史,做研究时就如同“瘸子”一般,只有学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

顾老师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具体讲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顾老师讲到,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对苏联的一系列做法进行反思与改革,比如,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到了有关企业改革的相关概念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八大也制定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强调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应该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但是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却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当时,宋涛先生在河北省安国县考察时,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平均主义不仅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还对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破坏,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很多老教授也都有类似的看法。顾老师还以公有制、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形象地为我们阐释了“不能走左的极端,也不能走右的极端”的深刻道理。顾老师谈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国家已经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新发展格局,顾老师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关锁国,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国内大循环来带动国际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

顾老师对同学们寄予厚望,鼓励我们继续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道路上前进,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勤奋治学,不断思考、探索与研究。最后,顾老师用宋涛教授“要做经济学的梅兰芳”一语勉励同学,强调作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本身应有努力奋斗的压力。他希望同学们向老一辈教授看齐,传承好人大政经前辈勤奋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治学学风。


image.jpeg

同学们的感想:

此次前去拜访顾学荣老教授,我收获了非常多的知识。顾老师年近九十,但依然精神矍铄,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从南开中学到辅仁大学再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求学经历。与此同时,顾老师还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讲解了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以及经济体制变革的具体过程,告诉我们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希望在我未来的求学过程中,也能像顾老师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奋治学,不断思考与探索。

——邱夏仪


有幸拜访人大政经的前辈,长者的智慧总是浓缩在对岁月的洞察中。顾老从重庆南开中学的启蒙,到建国后北上求学与人大政经的结缘,经历了31年的颠簸岁月,先生虽年已九旬,仍充满激情地带我们感受那段岁月,风趣幽默。政经的研究不能离开历史,正如顾老所说,不了解经济的发展历史,做研究时如同“瘸子”一般,只有学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这也正是人大政经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王菲


历史书总是无法完全解释今日的成就从何而来,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着时代激荡与家国向前,并投身其中,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代又一代以砖瓦之身筑起此刻的大厦——而有幸听到故事的我们,仿佛可见那一幕幕历史:战争中的流亡,青年艰难的求学之旅、为自由民主信仰的抗争,人生路上偶然却具有决定性的选择,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风云变幻……令我们感到崇敬的还有——即使是九十岁的高龄,顾学荣老师仍然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与运动习惯,真诚又可爱地分享着作为长者的人生经历与智慧,在最后他说,希望作为传承的我们,在求学与研究的路上实事求是,牢记历史,便有薪火相传的责任在心,是勉励也是期许。

——张彦丹


此次参加顾老的采访活动收获颇多,启示有二:第一,求学者,为真知而来,心须诚,须专注,知识生产的过程一定漫长而艰苦;第二,政治经济学其研究,不可囤于范式,不可僵于旧径,走出篱栅,打破边界,山回路转又是一片风景。

——李健民


见面后难以想见顾老师竟然已九十岁高龄,精神矍铄,笑容可掬,我们被亲切地招待。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他平时读书治学工作的地方。排列整齐的一墙书籍无时不刻地体现着老师严谨向学,笔耕不辍的精神。我们围坐在茶几旁,听顾老师回忆战火纷飞的学生时代里,他是如何几经周转完成学业,如何对政治经济学产生热爱。告别时,顾老师还和蔼地挽留,希望我们有问题和困惑可以常来拜访。这一次拜访,我只想用一句话来形容顾老师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海鹰

5月26日下午,二组同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聆听了杨达伟教授关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讲述。

杨老师1952年出生在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后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入学前在工厂当了七年工人,这一经历让他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基层经济单位的运行状况,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杨老师讲到,那时,中国人民大学尚未正式复校,仅拥有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党史系三个系,一个系招收一个班,三个班在今知行公寓区搭建木板房授课。进入人大后,他们这一批人被称为“新三级”,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同学,因被十年文革耽误,上大学期间都格外努力刻苦,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当然,课余生活也很丰富。谈到走上学术道路的经历,杨老师说,他是计划经济时代出生成长的,从来都是服从组织安排。留校任教、留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都是按照组织的要求去做,同时自己也热爱政治经济学专业,热爱教师职业。

杨老师详细为大家讲述了人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民国时期全国大学基本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虽然有陕北公学等学校讲授政治经济学,但总体处于边缘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专门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由宋涛先生带头,宋涛先生是人大政治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组织者。当时,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和实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苏联专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贡献很大,但教学中也存在教条主义等缺点。新中国开启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母机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建立了全国教师政治经济学进修班,逐步解决《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师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大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与教学体系。

谈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的老师们,杨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前辈们的历史故事。其中,宋涛先生曾经在河北省挂职副县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他发现“大跃进”中的浮夸风问题,并向周总理汇报。宋涛先生在文革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经济学原典研究。孟氧老师在山西的监狱里凭借顽强毅力从事着《资本论》研究,出狱后将经济学同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引起了极大反响。徐禾老师组织撰写《政治经济学概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教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老师说,对于学术问题,人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老师们并非在所有观点上都完全一致,恰恰相反,由于教师队伍较庞大,必然有不同观点,甚至在一些学术问题上有很激烈的争论。但老师们都把争论限定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交流和进步,也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兴盛。

讲到人大政治经济学研究水平时,杨老师说,在国内人大政治经济学在历次教育部评估中都名列(或并列)第一,他本人也在参与全国性会议、与校外同行交流中,听到其他学校老师和学术界同行对人大政治经济学的赞誉。对此,杨老师的感受是,从他当学生起到现在的四十多年里,一直深切地体会到人大政治经济学人的自知和警醒,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历来都有危机意识,始终清醒地意识到一些兄弟院校的发展势头很猛,我们必须不断自强不息、创新发展,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杨老师以自己在德国留学的亲身体会,真切感受到现在国外经济学界还是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天下,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外有传播传承乃至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客观地说仍然不是主流。

杨老师还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讲到人大政治经济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老师们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对比研究,并主动加以引导。同时,阅读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原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学习任务,这将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杨老师那一代人还接受了数学甚至当年非常稀缺的计算机学习训练,这与人大全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充分接触先进事物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身为教师,杨老师也讲到了他教过的学生。他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有长处,乃至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他的学生中有当部长的,有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当教授和研究员的,也有不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银行保险投资业高管,还有跨行搞媒体、作新闻、当律师的。有个女学生获得某国博士学位,又到另一国进修并找到不错的工作,后来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作了全职主妇,杨老师觉得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谈到同学们该如何安排学习时,杨老师认为,对一年级本科生来说,先不要急于确定发展方向,多听听、多看看,把触角伸出去,全面了解学科、学校、学术、社会各方面情况,打好基础,谋定而后动。最后,杨老师亲自赋诗一首,鼓励我们继续在政治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前进:


《寄语经济学院20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

中特基地班,

拔尖勇攻关。

学海勤求索,

书山力登攀。

掌握经典论,

研讨宏微观。

胸怀凌云志,

逐梦永向前。

——一个长你们43级的学长

2020级中特班两个小组的同学们认真聆听顾学荣教授和杨达伟教授满怀深情的讲述,对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深厚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像老一辈政治经济学人那样,坚定理想信念,肩负社会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