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磋谈出宏见,文献传新知——2020-2021春季学期读书会于泽老师组

发布时间:2021-10-25作者:曹传富;编辑:王藜颖     

在本学期经济学原理2课程上,我们一共组织了两次读书会。于泽老师在学期初给出了三篇参考文献,分别是:

1.Activist Fiscal Policy;

2.A Century of US Central Banking: Goals, Frameworks, Accountability;

3.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我们在两次的读书会交流活动中,分别选取了Activist Fiscal Policy和A Century of US Central Banking: Goals, Frameworks, Accountability作为参考文献进行讨论交流。第三篇文献留供同学们课后讨论

Activist Fiscal Policy

一、基本情况

第一次读书会于2021年5月17日晚八点半至十点半在明商0210进行,此次读书会同学们或单独或两人一组分享了对这篇文献的理解与思考。

二、感悟分享

胡皓同学在分享中,着重讨论了稳重的乘数理论估值与实际的差异,他认为作者将大量精力聚焦于乘数的理论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差异上。作者提出,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学者利用常见的大数据宏观经济模型、SVAR模型和动态矢量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单个政策可能产生的乘数效应,却忽略了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政府购买对私人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而在《财政政策、产出增长与周期稳定——基于中国1993-2012年四轮财政政策实践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财政政策产出的贡献度。大体上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产出的贡献度要大于紧缩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刺激作用较为明显,稳定性却不是很高。这与本文内容契合,因此,中国的政策研究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几个建议,提高顺周期财政政策稳定性,持续拉动经济。


吴坤燕同学看到,即使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经济也不是全依赖于市场自动调节。即使作者曾提到,美国是“automatic stabilizer”占比最大的国家(P154),在危机时刻,它也需要通过政府的干涉来缓和危机。在discussion部分,作者进一步提到政府现今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制定政策,依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马克思预测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但百年过后,它仍然朝气蓬勃,吴同学认为便是因为它在屡次危机之中屡次调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国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之后逐渐放开,允许市场调节,以求更好发展。

胡巧巧同学在分享中提到,真正引发她的深度思考的,或者说引起她深度探究欲望的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影响中提到的“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者提到了一种现象:在经验主义条件下合理的范围内,参数规格相对较小的变化,能够引起估计乘数的重大变化。在这里提及的一种显性解释是在零界限下的偏大乘数来源于货币政策某种程度的失灵。

王晓涵同学认为,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仅以她的个人观点,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毕竟政府调控与市场运行相结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她认为,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在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注意掌握好政策的力度和作用范围,以及应将财政政策同经济运行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机结合,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黎睿同学则提到,这是他第一次完整阅读英文综述,最主要的感受还是自己的能力非常欠缺,无论是英语阅读能力还是经济学知识储备。他举例子来说: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将工资和价格联系起来的理论是凯恩斯的理论;阅读的过程中他也将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段句上。但文章对模型给出的细节也不算特别详尽,也给他造成了一部分的阅读障碍,例如:作者在给出narrative approach的缺陷时,直接断言这个模型无法检验 already operating rules,而没有做推理,导致他很多时候在被动的接受文章的观点。文章的阅读也使他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模型的差异如此显著,同时对经济环境的了解又不可能完全充分的情况下,政府究竟是采取怎样的方法选择模型做出决策?是较为广泛的采取保守的模型,还是其他的任何方式?亦或政策的制定对模型本身并没有过多的依赖?


李若曦同学则主要介绍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导图如下:



其余同学也都分别做出了精彩发言,分享了在本次阅读文献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A Century of US

Central Banking:

Goals, Frameworks,

Accountability

一、基本情况

第二次读书讨论交流活动于2021年5月31日晚八点至晚十点在明商0210举行。本次讨论的主题文献是A Century of US Central Banking: Goals, Frameworks, Accountability。

二、感悟分享

翁晨影同学介绍,这篇论文以时间为线,依次分析了伟大实验、大萧条、大通胀、大缓和、大衰退期间美联储在政策目标、政策框架、责任和沟通等方面的变化,分别指出原政策的不足并根据从经济大事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办法。


石东晓同学在阅读此文章的过程中,令他感触最深的是美联储将稳定经济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政策目标的同时,却仍然将通货膨胀目标保持在百分之二,并且这个通货膨胀目标维持了数十年而不变,而且美国政府近乎完美的达成了这一目标。当时他认为这种举动是因为政府想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却无法完全将通货膨胀降低至近乎于零,因此退而求其次,想要将通货膨胀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于是以百分之二为限。但是美国政府既然有能力多年来一直将通货膨胀率抑制在百分之二左右,他认为美国应该也有能力将通货膨胀率降低到更低,但是美国多年来一直维持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二,让他非常的疑惑。而经过查阅资料,他了解到将通货膨胀维持在一定水平对经济是有利的,通货膨胀并不是越低越好。

刘亚林同学认为,这篇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文章回顾了美联储成立100年来目标及财政措施的改变。给他比较深的印象是Great Moderation这一节,作者提出了是否是因为这一时期比较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导致了相关部门对于危机警惕性的下降,从而导致了后续的07年开始的Great Recession。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也提醒各国要保持警惕性原则,在表面运行良好的经济系统背后就隐藏着危机的根源。


巩一祎同学认为,各地的中央银行都在加强沟通和决策的透明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还方便问责,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调控体系。政策透明度的重要性在于增强通货可信度,从而使得决策者能够从这些可靠的数据中确定长期的预期,从而给予央行对短期发展的更大灵活性。这是中国需要警醒的一点。在数据统计时最大化增强可信度,更多的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再结合自身具体的国情,才能帮助中国的经济稳定向好发展,而盲目乐观的统计数据和报道是绝对不可取的。

项怡昊同学则结合本文发表了联系中国实际的观点,她认为中国的宏观控制政策并非隐形而不公开的。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介绍了2020年中国一些关键的经济指标,包括对CPI年增长、赤字规模、登记失业率等宏观指标的限制,但是对2020年中国GDP增长速度的隐含表述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在宏观经济学课上,于老师就这一现象作出了一定解释,非官方人士可以就赤字规模和赤字率推算或是大致估算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宏观经济变量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同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经济性质的,它还涉及中国的党与政府治理有效性和效率等多方位考量,因此仅从部分经济数据的不全面就断定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数据是隐晦的这一观点是有失公允的,更多地还需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