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文献研讨之宏观组(四)

发布时间:2021-01-17作者:张兆洋;编辑:邓扬义     

指导老师:胡羽珊老师

时间:2020年12月11日晚5点

文献:Matthew Baron, Emil Verner, and Wei Xiong (2020), Banking Crisis Without Panics.

图片.png

首先,本次论文的主讲人王阔澜同学简要介绍了这篇论文的主体结构,逻辑推导,实证分析以及主要结论。王阔澜同学首先分析了本文中提及的银行股本对真实GDP的影响。


cc090e955ec74289962f4bcc0b66d02e.png

1d5b0523afc044b791a207434a2c1501.png

这些事实证明,银行股本回报捕获了银行危机的显著特征,并促使它们用于识别银行部门困境时期的广泛样本,以及精炼银行危机的时间顺序。因此,本文创新性的用“银行股本变化”作为参数,将其作为衡量银行业危机的关键因素。

10.png

在此基础上, 作者引入了“恐慌”与银行危机间的作用关系。王阔澜同学通过细致的分析推导,清楚还原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并最终得出结论:银行股本下降的预测内容不是简单地由恐慌或银行倒闭的事件驱动的,而是强化了非恐慌的银行困境事件与实质性宏观经济后果相关的结果。

ae7a8ab469f34871826f28c65aec0947.png

作者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银行业BVX危机年表。

7df718a839be48a084cc725583813890.png

最后,王阔澜同学对本文做了简要的总结。本文打破了我们原来的固有思路,指出恐慌是银行业危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许多银行业危机在大规模恐慌蔓延之前就已经开始显现。即便没有恐慌,银行股大幅下跌也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大规模银行股下跌会出现恐慌;而银行股价大幅下跌引发的恐慌,往往会导致最严重的信贷收缩和产出缺口。这些发现强调:恐慌是一种放大效应。

胡羽珊老师对王阔澜同学的分享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随后邀请每一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胡老师也一一予以了评析与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胡老师对许多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结合自身经历,勉励大家努力探索,不断拓展思路。

在同学们的讨论结束后,胡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她指出,这篇文章的出色之处就在于其数据的详尽,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数据量上都涵盖甚广。另外,本文为研究银行业危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即从股权市场入手。据此,胡老师也强烈建议同学们多读前沿文献,从前沿文献中寻找新意,并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

最后,胡老师为同学分发了资料,上面清晰地写明了实证分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胡老师从这些问题出发,为同学们讲解了论文写作中的几个典型错误,并以此篇论文为例,指出了此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胡老师鞭辟入里的讲解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所有的参会同学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