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第六期、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2-07-25作者:肖磊 范思源;编辑:邓扬义     

系列讲座第六期

一、基本情况

2022年4月2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办的“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第六期在明德商学楼0208成功举办。

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教研室李黎力老师开展了第二次文献研讨,针对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AER,1968)一文与同学们展开研讨。

二、讲座精华

李黎力老师了解了两个年级的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讨论展开讲解。李老师介绍了自己文献课的初衷是帮助同学们把握文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阅读技巧,特别提醒2021级的同学不要过分关注文献中的理论细节与技术细节。image.png

李黎力老师首先对文章的背景问题展开讲解。李老师说到,阅读文献的时候要主动关注重大经济背景,关注自己疑惑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进行查找,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他特别推荐了维基百科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同时介绍了外文资料的查阅方法。接着,李老师对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英文文献中的英文阅读技巧进行了讲解,并对几个具体的长难句进行了解释。另外,李老师针对文献总体思想,结合自己本科时期的阅读经验进行了讨论。

image.png

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上,李老师强调了这篇文章在AER上的重要地位。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重大的经济影响上,它直接塑造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接着,李老师梳理了货币政策的经济思想史线索,提出了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供求理论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批判动机,揭示了弗里德曼对于货币政策的谨慎性与稳定性倾向。然后,李老师阐释了弗里德曼对货币供求理论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批判细节。最后,李黎力老师对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作用观点进行阐释。

李黎力老师的文献课对思想史阅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强调理论知识与阅读经验的统一性,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思想启发。

系列讲座第七期

一、基本情况

2022年5月11日下午14:00-15:30,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办的“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第七期在线上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以“制度、交通与工业革命”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教研室杨成老师主讲,经济学院2020级、2021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二、讲座精华

杨成老师从工业革命与东西方大分流讲起,谈到了工业革命之前,东西方发展差距并不大(甚至中国更领先),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巨大的分野,也造就了彭慕兰所谓“大分流”问题。事实上,在工业革命后,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同时也造就了空前的贫富差距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理解这种两面性,需要回归到现代增长的起点,即工业革命;分析其催生的差异及发展过程。这就是为何要研究工业革命与大分流这两个核心主题的原因。

image.png

杨成老师介绍了18-19C英国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折线图以及人口密度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时英国城市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出生率低于农村,但人口增长率却高于农村,这种反差只有一种可能解释: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于是,分析当时英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便有了独特意义。究竟是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还是城市化促成了工业革命,是一个值得研究也需要大量材料支撑的问题。

杨成老师从交通的角度对英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从“是火车、马路还是水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讲起,让同学们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到了各种交通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作用——马路的发展明显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而铁路的发展更多是作为工业革命的结果。这又是与长期以来的观念有一定冲突的,而一系列历史数据却都表明这一结论。在不同国家,不同的交通系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荷兰,其发达的运河系统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的“国王大道”也对于国家市场的整合有重要意义,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亦是如此。反观印度、西班牙、俄国则缺乏能整合全国市场的关键性交通。这一方面展现了交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却又指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何中国在较高市场整合度的背景下未能发生工业革命?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的思考与研究。

image.png

作为“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的第七期,本次讲座干货满满,杨成老师倾囊相授,同学们收获颇丰,对于经济史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了解,对经济史的思维也有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