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会成果汇报之三

发布时间:2021-01-17作者:杨宇光;编辑:王藜颖     

读书会经济史组的选读书目为荷兰经济史学者范赞登(van Zanden) 的代表作《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由孙睿老师推荐并指导阅读。该书对西欧工业革命前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从人力资本结构、婚姻制度、政治体制等多方面总结了以西北欧为代表的经济体之所以能够跳出马尔萨斯陷阱,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

本组读书会将阅读书目分成五个部分:中世纪的基础(前三章)、欧洲内部的小分流(第四章)、工人与欧洲的知识经济(第五、六章)、国家形成与现代经济增长(第七、八章)、大分流(第九章),分五次阅读。在每次读书会开始的时候,先由指导老师和助教对重要内容进行讲解,然后由同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结束之后,再由助教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并简要介绍1-2篇本章研究内容相关领域的重要论文,最后一次展示时由助教和老师对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

读书笔记摘取——

丁程梦

本书作者范赞登是一个经济史学家,有别于一般历史学家的写法,本书读起来是一本十分正规的经济分析论文集。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基础方法,选定几组指标做了详细的量化分析,研讨其反映的制度框架效率,并把西欧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下进行比较。书中有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和方法,如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等,都渗透着学院派的感觉。各部分可以互相支持构成作者对工业革命成因的整体回答,与此同时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自身都能够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逻辑体系。

马光琳

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交互箭头,一方面:国家建立保护财产权的制度、提供公共品以促进社会更加高效地运转;另一方面,公民通过货币或者劳动的方式缴纳赋税,为国家提供的保护买单。但这一过程中,国家层面容易出现“代理问题”,国家的自身利益可能会和公民利益相违背,公民层面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所有人缴纳税收对于社会有利,但对公民而言,逃避纳税对国家影响接近于零,却是个人的最优选择。

张汝洹

范赞登对于工业革命追溯到中世纪的积累,即欧洲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前期基础,本文主要围绕中世纪鼎盛时期(950-1300年)欧洲经济的扩张与政治的分裂这一矛盾现象的论述,说明当时形成的三种“非中央权力统治下”制度的高效性。主要是结合“自上而下”的教会管理制度和 “自下而上”的法人团体的规则,形成了早期的法律和秩序,另有一些地方庄园制的复兴,部分地促进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最后通过与伊斯兰地区的对比,说明这些制度的有效性。

余佩雯

技能溢价收到利率的差异、培训制度的效率以及与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关联的影响,同时又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考虑技能溢价的各影响因素时,行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西欧学徒制度又与行会制度息息相关,对整个中世纪西欧的经济增长有着一定影响。

郑一凡

全书讨论了自15世纪以来西欧制度的高效性,主要利用衡量制度率的指标之一:利率。针对1350-1450年间的利率下降,除了黑死病导致的人口数量减少三分之一,总体投资流量大大减少,存量影响不大,但人均比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实际收入增加,从而人均储蓄长,这一对供给双方的作用降低了利率,低利率证明了制度的高效性。低利率高工资的经济体基础特征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制度变迁,由此,作者展开了对中世纪鼎盛时期制度变迁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解释。欧洲在1000年落后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但在中世纪鼎盛时期发生了逆转。

胡奕博

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婚姻模式以及在此模式下的一些社会契约十分的“现代”,都是我们作为现代人觉得十分理所当然的:比如婚姻要有一定爱情的基础,比如子女离开父母赚取工资,比如家庭成员要为未来进行储蓄……如果没有中世纪后期北海地区婚姻模式的改变,也许我们现在习惯的生活方式大有不同。我个人的一个思考:欧洲婚姻模式让原本家庭是生产单位的情形不复存在,可以说社会原子化了。从此开始,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解决。我们不能说这种经济转型对于人类是好是坏,但从客观来讲,这种经济转型确实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王艺臻

书中所提到的欧洲婚姻模式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依从前文的脉络,对欧洲婚姻模式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欧洲婚姻模式的形成并非偶然,它具有其独特而鲜明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经济也会因为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制度和信任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这些分析都是基于历史或者文献的论述,缺乏数据支持。而相反地,相关论文使用数据论证了书中结论的谬误。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否认了四种已有理论,表明欧洲婚姻模式不会通过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人力资本的改进、人口对经济条件的反应、文化效应来影响长期经济。

陈婧婕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中,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邓扬义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走出欧洲,将西欧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之中,把西欧与欧洲之外的地区进行详尽比较,思考这些地区的制度和人力资本形成所反映的内容,并尝试讨论它们在近代早期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观察西欧究竟是否真正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如果不同,则在何时出现明显差异。

季圆

一方面,从“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角度,选取了“替代性”权力制度、书籍与文化、系统的法律体系与专一财产权三个角度详细论证。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变化角度,出现了西欧论证的特殊性,笔者放弃了行会的角度,重新选取了新的切入点——生产力的根本需求以及商人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综合上述具体论证,笔者发现范赞登先生在书中进行的论证与论据,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也存在适应于西欧的特殊性。

蒋耀宇

在本书中,作者特别把中国和日本作为观察西欧经济变化的对照。他对各种不同的制度效率指标和人力资本形成指标进行了分析,显示出日本和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不同。从中国清朝和日本德川时期开始,有大量的证据显示两国都有繁荣的书籍贸易,同时书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尽管从人均数量上来看还赶不上西欧。

刘春妍

第二个是意识形态影响的情况,比如在新冠疫情的时候,中美的一个典型差别就是中国会用国家力量对民众的相关负责,而美国则是民众自己负责。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医疗费的报销问题。中国人可能认为美国政府十分冷血,居然对于社会性问题漠不关心,美国人可能会觉得中国政府居然把纳税人的钱浪费在这种私人问题上(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羡慕中国的,不过都只是猜测)。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民众对于政府责任认知的差别,进而导致了政府职责和行为的差别。不同的处理方式自然会导致抗疫进展的差别,对于经济的影响也就不同。

张运昶

我们需要从全球历史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欧洲的发展轨迹,并将这一地区的表现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加以比较,同时,还存在着如何为这种比较提供基础支撑的问题。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制度还比较缺乏“效率”时,欧洲的制度已经开始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适当的刺激。

王阔澜

但是,工业革命并不是独美的,在通往工业革命的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重要的变革、演进同时进行着。回溯这段重要的历史,诸多细节——制度的变迁或者是模型的完善等都值得被钻研细想。若是一味的扣住工业革命不放,抓到什么都往工业革命上“生搬硬套式”研究,不说是索然无味,即使是陈述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一眼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