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会成果汇报之二

发布时间:2021-01-17作者:王小军;编辑:王藜颖     

 读书会政经组的指导教师是齐昊老师,本组共有七名同学报名参加,他们中间既有初入大学的大一萌新,也有即将保研的准大四学霸。随着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有其他一些同学慕名参与进来。

读书会从7月18日开始,8月8日结束,共分八次进行。每一次由一名小组同学主讲,分享过去三四天的读书内容和读书心得。分享结束后进入讨论环节,所有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问和讨论当中来。齐昊老师认真聆听各位同学的提问,耐心答疑解惑,最后依据本次讨论的话题进行总结升华,在思想上、方法上、数据上进行了点评与指导。八次读书会,三周的时间,本小组共同读了黄宗智两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我国小农经济的书,收获颇丰。

第一本书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下文简称《华北》),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如其题,从华北地区小农切入,介绍了他们的生存环境,阐明了他们怎么生活,怎样劳动,展现了一幅浓郁乡村气息的画卷。《华北》一书采用了“实用主义”方法,引用了满铁调查资料,论述充分而有力。该书围绕着两个话题依次展开,第一是小农经济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第二是小农经济如何演变成这个样子?与以往印象不同的是,二十世纪的小农经济并不是封闭内敛的,它与国内市场、国际经济息息相关。从调查资料来看,那个时代的小农经济加速商品化,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并未击垮本国的小农经济,反而使得小农体系更加稳固。

第二本书是《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农村发展》(下文简称《长江》),该书提出要“通过人口增长理解商品化,也通过商品化理解人口增长”,认为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前景 “远不是小农生产让位于大规模生产”。只要农村还存在没有就业的剩余劳动力,无论种地的边际报酬多低,他们依然会加入农业生产。过剩人口稀释了生产剩余,阻碍了雇佣劳动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农业陷入内卷化陷阱。《长江》一书考察发现,在当时并非不存在农业现代化的迹象,作者举了无锡机动船和新蚕种的例子。一方面,受巨大规模廉价劳动力的影响,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在整个长三角并不普遍;另一方面,新技术所依赖的资本、所有权一般并不会在贫农手中,而是掌握在商人手中,再以相当于高利贷的租赁形式才能被农民使用。这又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更加不可能使其实现资本积累。豆饼、煤炭、新蚕种、机动船等等莫不如此。总之,在当时的长三角地区,商品化并不意味着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是促进了内卷化的发展。

此番读书会是老师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盛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通过大量阅读开始涉足科研的殿堂,积累了知识,学习了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学习和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