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第二期、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2-07-25作者:张桂森 王甜甜;编辑:邓扬义     

系列讲座第二期

2022年4月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办的“文献阅读计划”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教学三楼3205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文献阅读与运用”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陈伟凯老师主讲,来自经济学院2020级、2021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同学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image.png

陈伟凯老师根据讲座的目的,为同学们选择了两篇文献并让同学们提前阅读。讲座以同学们的疑问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即如何在阅读文献时有效提取、归纳论文主旨,如何将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论文库。

讲座以马克思与数理经济学为例展开。首先,陈伟凯老师指出马克思并不否认或者拒绝在政治经济学中使用数学。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马克思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说明马克思的研究不仅不否定数学,而且在方法论上肯定了数学的价值。

陈伟凯老师指出了马克思与数理经济学的关系。萨缪尔森等人认为马克思是数理经济学的先驱,马克思提出的两部类宏观增长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马克思对于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的态度。正如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谈到,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接着,陈伟凯老师对事先布置的文献进行了讲解,并带领大家对文献中政治经济学与数学紧密结合的部分进行了精读。

在对两篇文献条分缕析之后,陈伟凯老师指出,在阅读文献时要学会灵活使用文献,阅读和使用是做学术的基本功。陈伟凯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和使用文献两方面加大训练力度,功不唐捐,道不远人。

image.png

系列讲座第三期

2022年4月17日上午,“文献阅读”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国学馆B110教室成功举办。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李直老师以“学术研究、读书和读论文”为题,为2020级、2021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同学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首先,李直老师从自己在国外期刊投稿的经历谈起,提出经济学与话语权的关系问题,希望同学们珍惜人大经济学院所拥有的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体系化学习平台,打好基础,做好积累,讲好中国故事。

接着,李直老师对同学们目前学习阅读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解答。其一,李直老师指出,对学术创新要减少焦虑。我们现在的想法前辈早已阐述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必过分追求创新。其二,李直老师希望同学们重视对分析问题框架的构建。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理论框架,逐渐形成“阅读输入、观点输出”的“Black Box”。同时要注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大量细节和默会知识。读书是就是不断地锤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后,李直老师就阅读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一,阅读要读前提、读过程,而不是只看结论。读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看结论,不看前提假设,而许多结论一定就藏在假设前提里。阅读一本书,就是拆解作者论述中的思维过程,理解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其二,一定要读原著,可以为原著找一本导读类著作,并且原著要常读常新。类似于“三分钟看完《资本论》”这样的概述,有一定作用,但也许概括过程中遗失的细节恰恰就是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而通过阅读原著你就不会错过这些细节。对于一本书的结构、关键名词、关键问题的解释在导读类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应的部分,但原著隐含的细微观点也许就对你有很大帮助。其三,李直老师还谈到了谈书与读论文之间的区别。如果把做学问比作工程,读书就像是在打地基,论文则像细小的螺丝钉。在你真正想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论文很重要,但是不要指望通过读论文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或搭建自己的世界观。 

最后,李直老师再次强调了“构建自己分析问题的框架”和“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做学问一方面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理论出发点,另一方面要广泛地阅读,将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纳入自己的“工具箱”,并用自己的框架去批判性地评价和解构。框架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