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七讲
发布时间:2021-08-11作者:王藜颖 2021年6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七讲在明德主楼419会议室举行,本场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讲座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政治经济学视角”。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周文老师主持讲座,经济学院齐昊老师、孙咏梅老师,20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全体同学,以及来自其他年级和学院的同学40余人到场学习,同时,全国多所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四百余人在线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第一部分,刘守英教授围绕“为什么问题重要”展开阐述。首先,刘教授结合自己在贵州湄潭,浙江温州、义乌,广东南海等地的调研经历,告诫同学们学问是在真实世界问出来的。刘教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曾全面参与了贵州湄潭的土地制度设计和试验,刘教授回忆说他在湄潭调研时,白天和村干部农民交流,晚上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访谈,关于改革之后集体所有制的内涵就是这样通过不断询问和思考得出来的。改革之后的集体所有制,其本质是成员权的集体所有制,以成员权为核心的人口增减变化和土地的关系,决定了集体所有制演变的脉络。刘教授深入探讨了其中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土地不断被调整,过于细碎;二是随着土地增减调整,农民预期发生变化;三是土地公共部分即田埂系数过大,造成土地浪费。基于这样的调研判断,刘教授所在团队在湄潭率先实践了一项重大改革即“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将原来随人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集体所有制,变成了固定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了解决新增人口的生计问题,同时设计出了荒山荒地可以拍卖的配套制度。刘教授强调说,湄潭调研的例子充分说明基于成员权的集体所有制是在农村跑出来的。刘教授讲述的第二个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温州的调研经历,当时的温州尽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钮扣市场、拉链市场。温州并没有经济学上所说的区位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流通市场?刘教授经过调研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制度成本较低,为生产者节约了交易成本。刘教授介绍的第三个例子是关于义乌国际小商品交易市场的,为什么是在义乌而不是别的地方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根据亲身调研体会,刘教授认为,义乌市政府对交易市场摊位的价格管制是决定性的原因,价格管制使摊位之间的竞争不会随意抬升价格,从而保证了摊位的低成本和吸引力。接着,刘教授指出“学问”的关键是提出好问题。刘教授说,经过高考选拔的学生,最大优势是擅长“学”,并且已经形成学习方式的路径依赖,问题是人类的知识无穷无尽,任何人想完全掌握都是不可能的。作为学生,无论将来是做学术还是走向社会,都要为自己设立一个激励机制,而激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能提得出好问题来,有了问题作驱动,围绕问题就会主动学知识,学习动力也会更大。刘教授客观地指出,现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们都会学,会搭建知识体系,但却提不出问题来。从学术角度讲,这只是在积累和扩充知识,不是在做学问,不利于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学术,做任何事情也都需要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后,刘教授提出经济学甚至社会科学出现的问题是对问题导向的忽视。刘教授分别介绍了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主流化与困境,以及西方经济学的普及化与困境,他说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进到中国时,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民族救亡的道路,基于问题导向,产生了一批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揭示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有影响力的研究。50年代,我国在模仿和引入苏联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也承袭了苏联政治经济学范式,而苏联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最大困境是脱离问题导向,无法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从90年代起,现代经济学开始在大学系统化,逐渐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流,然而,现代经济学在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时也遇到困境,主要体现为假说与真实世界偏离、忽视国情特征、是对定型体制的简单延伸从而难以回应体制变革中的问题、研究论文越来越追求逻辑自洽数理严密和模型优美。刘教授指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影响力过早减低,现代经济学方法又过于注重技术化,使得学界对我国体制转型和变迁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不足,对政策和决策的影响力降低。
讲座第二部分,刘教授通过比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个时期学者的学术体系,向同学们阐明了什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刘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两次大的理论繁荣时期,一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基于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一手调查研究,说明有关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关系的普遍性质。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发展组、体改所、经济所等为代表的青年经济学家群体,聚焦中国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服务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两个时期的理论繁荣,推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形成。那么,什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刘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至少包含如下特征:第一,以国家和民族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刘教授指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民族救亡和 “中国往何处去”,中国农村派抓住农村破产这一核心问题,理清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从而进一步回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面对计划体制的低效率和发展程度的落后,如何解放思想,通过对真实经济的实践调研,回答建立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二,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化。刘教授认为,研究范式的转化要求对中国经济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经济科学与中国经济的独特性相匹配。为此,必须告别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本本和教材里是找不到解决历史重大关头重大问题答案的;必须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要研究当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和制度怎样与生产力互动,以及生产关系和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力怎样的变化;必须寻找和分析特殊性,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学会从制度细节中提炼本质特征,如果忽略一国之内各种经济成分、制度、阶段之间的异质性,将会导致很多认识上的不真实。第三,通过比较寻找相异性。刘教授主张,后发国家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学习和比较,但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只有找到相异性的特征和来源,才能为各种问题开出可行的药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陈翰笙、费孝通为代表的从西方学成归来的学者,回国以后都在寻找中国本土的特殊性,致力于提炼中国本土的概念。改革开放后,正是由于在模式和路径选择上注重相异性,才使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有各种基于本国国情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模式。第四,进入真实世界求解。刘教授提出,由于已有理论与现实存在脱节,两个时期的学者都选择到一线深入调查,以期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派的社会经济调查包括保无调查、广东调查、广西调查、东北调查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成立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组、经济结构组、技术引进和企业现代化组、理论和方法组四个调查研究组,分别从现状、历史和国外经验等方面对相关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刘教授所在的农村发展组,对安徽滁县以及其他各省农村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调研,就农村经济变革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同时期,所有制改革问题的突破也是来自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第五,论证中国社会的性质。刘教授强调指出,整个问题导向的方法最终要落到论证中国社会的性质上来,否则理论研究就失去了生命力和价值。中国农村派最重要的工作是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为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和方向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倒逼经济学理论界从问题出发,形成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市场经济不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讲座第三部分,刘教授侧重阐释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为什么是科学的。刘教授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证: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在准确把握经济体国情的基础上,找寻其有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典型事实和体制特征,对其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最终提供解决方案和公共政策。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能够使研究者准确认识国情和体制特征。第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以一个经济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为线索开展调查、进行研究、寻找答案和形成理论。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能够使研究者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第三,当前我们所面对和分析的对象呈现出社会经济快速变迁、结构跃迁、体制和社会秩序转型等基本特征,面对如此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变迁,一定要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通过问题导向来分析。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能够使研究者分析和解释经济社会变迁。第四,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在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所在,分析对象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真问题”,研究者对这些“真问题”进行思辨性的考察,直至分析清楚这些“真问题”所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并进一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刘教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对现实问题有敏感性,对真实世界的真问题感兴趣。第五,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对经济体的典型特征进行提炼,建立和设定易于处理的假设条件,分析问题的体制因素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遵循经济科学的研究规范。第六,经济决策需要理论支撑,决策者在做决定时需要理论提供信心和合意性,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是一种基于真实世界和调查研究的理论分析,提高了经济决策的置信度和可靠性。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体现理论的重大价值。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刘教授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和具体建议。他希望同学们学会发现和归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事实、分析体制的特征及其在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运用规范的方法进行经济研究、提炼重大问题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以中国典型事实和经验为基础的一般化理论,并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现代化国家建构征程中的重大问题。刘教授强调说,在我国现代化国家建构征程中,问题、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存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面对未来,解决各种可能的问题。
主讲部分结束后,刘守英教授与现场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讨论,大家踊跃提问,刘教授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自开讲以来,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老师同学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对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