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首页> 基地新闻>

讲座内容//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六讲

发布时间:2021-06-08作者:陈清媛;编辑:邓扬义     

20215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系列讲座第六讲在明德主楼729会议室如期进行。本场讲座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张清勇副教授,讲座主题为案例研究方法:理解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周文老师主持讲座,2020级中国特色经济学本硕博实验班全体同学,以及来自其他学院和年级的四十多名同学到场学习,同时,全国多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五百余人在线参与讲座。

张教授首先强调了研究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一方面,研究方法提供了评价已有研究的标准,使我们能够对研究质量做出科学评判,从而成为更严苛的知识消费者;另一方面,掌握研究方法,能够使我们运用方法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从事研究,成为合格的知识生产者。

df0a6b2e1d4f46a59ee5c25b4b6acdd4.png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张教授以案例研究的基础知识为起点展开阐述。他介绍说case study 中的“case”源于拉丁语casus casus 又源于动词cadere ,意思是落下,后来引申出事件、情况、情形,因此,案例研究就是对具体事件、情况、情形的研究。案例研究存在多种类型,可大可小、可定性可定量、可个体可集体,时间跨度可长可短,服务于各种目的。张教授根据案例呈现方式的不同,将案例研究分为单个案例、比较案例、混合研究三种类型,强调做比较案例研究时,应注重结构化的、聚焦的比较,避免机械的案例堆积。张教授还着重探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认为二者都是认识问题的方法,都试图通过认识树木来认识森林。他援引Bansal2017)的说法,同样是研究森林,定量学者通常在空中俯瞰一小片树木,然后据此推断整个森林的概况;而定性研究学者则会走进森林,通过对附近树木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深度探索森林的真实情况,案例研究就属于后者。具体来说,案例研究生成假说,定量研究验证假说;案例研究强调内部有效性,定量研究讲求外部有效性;案例研究探寻的是因果机制,定量研究考察的是因果效应;案例研究提供深入的命题范围,定量研究提供宽泛的命题范围。那么,研究者究竟选择定性还是定量方法来做研究?张教授认为,应以研究问题为首要考虑因素,若追求对因果机制的解释,可以用案例研究方法,若追求对因果效应的解释,定量研究方法更合适。同时,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所处研究阶段,以及资料性质和可得性的影响,最理想的状态是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相辅相成。张教授还谈到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明确指出,案例教学是通过贴近真实的模拟,训练学生应用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是一种训练工具,而案例研究则是通过案例来创造理论、发展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张教授澄清了对于案例研究存在的误解,例如,一些人认为案例研究是定量方法没学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张教授对此予以否定,提醒同学们案例研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成功的案例研究难度很大,障碍更多,需要投入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讲座的第二部分围绕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展开。张教授回顾了案例研究方法近百年的发展变化趋势,介绍说1920年后,案例研究出现的频次逐渐增加,二次大战后,开始比较快地增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案例研究开始增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呈明显上升趋势。一般来说,案例研究在人类学和政治科学里使用得比较多。尽管受到计算机广泛普及以及定量方法广泛应用的冲击,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复兴迹象。张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经济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并介绍说20213月,国内成立了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为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发表渠道。

412238a7bdf448699c11c5092f3baf04.png

提升自身研究质量是案例研究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最关键的是处理好案例与理论的关系。在讲座第三部分中,张教授着重阐述了案例与理论的关系,他认为,案例研究的目标是创造出理论,如果没有理论的发展与创造,案例研究就没有完成目标。张教授以搭乘电梯同行者的行为和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冲突两个案例为例,讲述了如何从中发现并提炼出Accomplished NoninteractionIneffective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概念的,进一步表明案例研究最重要的目标是创造理论,即从案例中得出一个更为一般的概念或者理论。张教授说,研究者不能仅停留在对案例的完美描述上,而是要“敢于理论”,只有以小见大,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从具体到一般,深挖案例能够代表的社会模式,才能最终创造出有价值的理论。张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参考文献,这些文献侧重介绍怎样实现从案例到理论的转变,帮助同学们由案例开发出好的理论来。

在讲座第四部分,张教授援引某期刊主编对投稿者的建议,强调指出案例研究发表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具体包括:确保拥有充足的高质量数据、构建合适的问题引导研究的开展、将研究放在相关文献的背景和情景下、解释方法并呈现研究过程、讲述引人入胜的经验故事、讲述令人信服的理论故事、阐明研究对所在领域的明确贡献等七大要点。

讲座最后部分,张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三个研究项目。第一项研究以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制度的变迁为案例,探究部门利益造成的制度扭曲问题。研究首先提出了相关文献的不足,接着明确了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极端性和显著的单部门影响特点,其后探讨了在部门利益传导作用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赔偿制度形成和扭曲的过程,在案例描述基础上,构建了部门利益与制度扭曲间的因果机制,最后阐明了研究的贡献。研究以部门利益说弥补了赶超战略说的不足,丰富了对制度扭曲的解释视角,并为如何防止部门利益法治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二项研究运用了比较案例研究方法,考察了苏州和东莞两地农地转用开发制度。一方面,两地在历史遗产、起步水平、对外政策上有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农地转用开发制度,尤其是开发主体上却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一个完全由农民主导。这一案例具有代表性,符合因变量变化的原则,也符合多案例研究中选择两个极端案例的双尾设计。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影响生产组织形式,影响相对讨价还价的能力,进而影响土地制度和发展道路。第三项研究同样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长期存在的原因。

张教授告诫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同学们,树立学方法、用方法的意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建议同学们尽量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寻找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张教授勉励大家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方法论专家,不要只说不做,而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实干中学习,把案例研究真正做起来。

讲座过程中线下线上反响热烈,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问,张教授一一予以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讲座圆满结束。